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近日,六安市裕安区雷锋路小学内,一场《暑期美术教师角色升级与课堂魅力打造》的学习交流会正在举行。这场聚焦美育创新的倡导者,正是深耕基础教育33年的全国模范教师崔仲琼。从课堂实践到理念分享,这场学习交流恰似一扇窗,让人们得以窥见这位全国模范教师如何用“创心”“匠心”“红心”,在大别山脚下播撒美的种子。
学习交流会。
创心:让非遗与红色基因在课堂共舞
在六安市雷锋路小学的美术课程中,竹编曾是一门“陌生课”。2017年,崔仲琼提出将大别山竹编引入课堂时,质疑声四起。“孩子是来读书的,编竹篾能当饭吃?”“美术老师就该教画画,折腾这些没用的干啥?”面对家长的焦虑和同事的不解,崔仲琼并未退缩。
在她眼中,大别山竹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。独山老区的竹扁担曾为红军挑过粮草,苏家埠战役的竹斗笠曾为战士遮风挡雨,而竹编的经纬交错,更是老辈人“踏实做事、正直做人”的人生哲理。这些都是孩子们应该了解的家乡根脉。
于是,她默默承担起这份“额外的工作”。没有经费,她便利用周末奔赴独山竹编基地,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红潜心学习“六安竹编”的制作工艺;没有教材,她就亲手将每一个步骤画成草图,再改编成孩子们易于理解的童趣插画;为了让家长理解,她组织研学活动,让孩子们聆听竹篾背后的革命故事,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。3年后,她带着孩子们的竹编作品参加全国艺术展演,《含彩独青青・竹艺工坊》一举斩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、省一等奖。曾经质疑的家长纷纷来到学校感叹:“原来竹篾里真的有大学问,孩子走到哪都在宣传家乡的竹编。”
这份“创心”,是她“美不在课本里,在孩子脚下的土地里”理念的生动体现。她在学校创立“红・艺工坊”学生艺术实践阵地,推动茶艺、剪纸、骨架彩塑等十余门美育特色课程相继开展。还带领老师研发《童趣・竹风》校本教材,用2年时间打磨出12个单元的课程,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家乡的一切。
匠心:为特殊儿童点亮艺术之光
2022年,一次南京盲校的培训,在崔仲琼心中种下了一颗为特殊儿童点亮艺术之光的种子。当得知全国还没有一套系统的盲校美工教材时,她内心五味杂陈:“凭什么这些孩子要错过美?”尽管学校教学任务繁重,她还是毅然接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邀请,成为全国首套盲校美工教材编写组的核心成员。这并非学校安排的任务,没有额外报酬,还需占用大量休息时间,但她觉得“这是该做的事”。
把视觉艺术转化为触觉体验,难度可想而知。她带领团队走访6所盲校,和盲童一起触摸树叶的脉络,与老师探讨“如何描述红色”,最终决定用“像太阳晒在手上的暖”来诠释红色。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,她翻出家里的快递盒、旧毛线、黏土等反复试验。800多个日夜,她的办公桌上始终堆着各种材料样本,教案修改了47稿。盲校老师评价道:“这不是课本,是给孩子们的‘光’。”这部凝聚着爱与希望的课本,将于2025年底出版投入使用。
这份“匠心”,还体现在她打破城乡美育壁垒的坚持上。自2015年起,她十年如一日开展“城乡联谊”送教活动,带着精心设计的校本课程走进乡村学校,让乡土元素成为美术课堂的鲜活素材。2024年,她带领团队深耕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平台,课程上线后短时间内点击量突破2.4万次,让城乡美术教育资源在屏幕两端实现了真正的流动与均衡。
红心:倾囊相授播撒美育种子
崔仲琼是青年教师口中亲切的“崔妈妈”,无论是本校还是其他学校的老师,只要愿意向她学习,她都毫无保留,倾囊相授。2019年,她牵头成立六安市首个美术名师工作室,定下“每节课都要带点‘家乡味’。要用‘爱和坚持’让孩子与美相遇”的规矩。她带领青年教师走遍六安的革命遗址、非遗工坊,开发出《峥嵘岁月——美术中的历史》等10门红色乡土课程。
2024年,来自金安区城北小学的孙娟老师备战省级优质课,崔仲琼陪着磨课3个月,从“如何用剪纸讲淠史杭工程”到“怎样让孩子理解‘红旗渠精神’”,逐字逐句抠细节。后来这节课获得省一等奖,孙娟感慨道:“‘崔妈妈’没有私心,对本校和校外老师一视同仁,她教的不只是课,是怎么让孩子爱上脚下的土地。”
这份“红心”,还体现在她长期践行的公益之路上。金寨县燕子河张畈教学点缺音乐教具,她毫不犹豫捐出雅马哈电子琴;裕安区杨店小学图书匮乏,她自掏2000元填满书架;疫情期间,她带着工作室成员开设线上公益美术课,给封闭在家的孩子讲“竹编里的春天”。她用行动让孩子们懂得欣赏家乡文化、热爱老区红色故事,让爱国爱家乡的情怀自然而然扎根心底。
自1992年投身教育事业,33年来,崔仲琼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,把大别山的竹篾变成教材,把盲童的指尖变成眼睛,把家乡的故事变成颜料,让美在孩子们心里发芽。而那些发芽的地方,正慢慢长出对家乡的依恋,对祖国的深情。正如她所说:“我不过是个种‘美’的人,只要坚持下去,总会有花开。”(胡冠菊 文/图)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